从字_610_1">字_608_1">语言文字上看,《康熙字典》既无“咖”字,又无“啡”字,更无“咖啡”一词,可知清初中国人尚未接触到咖啡。清中叶中国有没有咖啡(饮料),目前尚在搜寻当中。笔者仔细查阅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明清俗语辞书集成》中所收的几种清中叶至清末的字书、辞书及其他书,均无收获。如清乾隆年翟灏所编之《通俗篇》(有商务印书馆1958年点断版),清嘉庆年顾张思之《士风录》,清嘉庆年郝懿行之《证俗文》,清道光年高敬亭之《正音撮要》等。最初Coffee的中译名肯定不统一,例如“嗑肥”等。①而且还不排除被音译成其他词汇的可能性。不过,今日汉语之正式名称“咖啡”则应化出于日语的“珈琲”。因为如前所论,日本人先接触记下咖啡,先开办咖啡店,且把它写成“珈琲”。从1894年起日本又大举侵华……是故汉语就定其名为“咖啡”。据我所查所知,最早的“咖啡”一词大概出现于民国初年的《中华大字典》(中华书局,1915年),意思也对:“咖啡,西洋饮料,如我国之茶,英文 Coffee”。此后,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辞源》也收入了“咖啡”一词,且解释得又详细又正确。可见“咖啡”一词在民国时代进入了汉语词汇库并固定下来,广泛使用。
来华的外国人何时何地在中国煮、喝他们自己带来的咖啡,似乎已很难确定了。不过据现在所查知,在鸦片战争以前的嘉庆年间,来到中国当时最大的通商口岸广州的洋人已煮、饮自己带入的咖啡。这种饮食习惯中国人亦有所感觉。“外洋有葡萄酒……又有黑酒,番鬼饭后饮之,云此酒可消食也”。②据《广东通志》所说的番鬼、黑酒、饭后饮、能帮助消化等判断,所谓黑酒,应该是指咖啡。与之有些类似的可可多制成巧克力食用,且可可饮无咖啡饮那样流行。
个别中国人开始品尝饮用咖啡可能始于同治年间。同治五年(1866)上海的美国传教士高丕第夫人出版了一本《造洋饭书》,该书是为来华的外国人吃西餐和培训中国炊事员、厨师而编写的。书中除了把coffee音译成“磕肥”之外,还讲授了制作、烧煮咖啡的方法:“猛火烘磕肥,勤铲动,勿令其焦黑。烘好,乘热加奶油一点,装于有盖之瓶内盖好,要用时,现轧”。③这里先讲了焙炒熟咖啡豆,待要煮饮料时,才轧碎马上煮。后面则讲如何加水煮咖啡等。但它没讲加糖,可能有疏漏。那些受外国人培训做西餐煮咖啡的人多半是受雇佣的中国人,他们因工作需要难免不尝一口咖啡。洋人在中国吃西餐喝咖啡时,有时也会请中国官员和他们的中国熟人吃一吃喝一喝。由此可知,同治年间已有中国人尝过咖啡。中国出现经营性的咖啡馆则大概在清末。据清末民初之人徐珂叙述:“饮咖啡:欧美有咖啡店,略似我国之茶馆。天津上海亦有之,华人所仿设者也。兼售糖果以佐饮”。徐珂的书采取了许多清人笔记,可推断所谈之事出现在清末。但此书出版稍晚于《中华大字典》,故难判明“咖啡”一词哪本书最先使用。不过最先印成铅字的则是《中华大字典》。可见到了民国,咖啡馆或大饭店酒店宾馆所附的咖啡厅在各大城市普遍出现。
咖啡从什么时候转入中国?
搜索
精选文章

减肥党点美式指南,无痛掉秤就靠它
在减肥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饮食的选择至关重要,每一口食物、每一杯饮品都仿佛是一次抉择。

减脂期必知!解锁美式咖啡N种神仙做法
在减脂这场持久战中,你或许听闻过美式咖啡的神奇功效。别小瞧这一杯看似简单的咖啡,它可是减脂路上的得力助手。

加糖美式咖啡:减肥救星还是甜蜜陷阱
在这个 “以瘦为美” 的时代,减肥成了许多人生活中的关键词。

午后宅家,美式咖啡是解药还是毒药
午后,阳光透过窗户的缝隙,在地板上洒下一片片金黄的光影。房间里的一切都被这柔和的光线笼罩,仿佛披上了一层薄纱,显得格外温馨而宁静。

美式咖啡:水肿救星还是智商税
清晨起床,对着镜子,你是否曾惊讶于自己浮肿的脸,仿佛一夜之间胖了好几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