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星巴克咖啡含致癌物?先别急着恐慌

致癌物风波起

 
前段时间,咖啡界可谓是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福建省消委会联合福州市消委会公布的一项比较试验结果,让众多咖啡爱好者们惊掉了下巴。在对福州市 20 家咖啡销售单位的 59 款现制现售咖啡进行检测后发现,这些咖啡均检测出低含量的 2A 类致癌物丙烯酰胺 ,含量从 11.1 微克 / 千克至 30.4 微克 / 千克不等。而抽检样品涉及瑞幸、星巴克等 20 个市面主流品牌,涵盖了美式咖啡、拿铁和风味拿铁等不同品类。消息一经传出,迅速引发热议,“咖啡致癌” 的说法甚嚣尘上 ,那些平日里 “靠咖啡续命” 的朋友们,瞬间陷入了焦虑之中,纷纷开始担忧起自己的健康。

“致癌物” 丙烯酰胺真面目

在谈 “癌” 色变的今天,“致癌物” 这三个字犹如一颗重磅炸弹,让大家对咖啡瞬间充满了恐惧。但这丙烯酰胺究竟是何方神圣,真有如此大的危害吗?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丙烯酰胺基础科普

丙烯酰胺,是一种有机化合物 ,化学式为\(C_3H_5NO\),它在常温下是白色结晶性粉末 ,能溶于水、乙醇等溶剂。它原本主要用于工业生产,像制造聚丙烯酰胺凝胶,用于污水处理、造纸等行业。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它竟会出现在我们的食物中。原来,当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在高温(120℃以上)烹调时,就容易产生丙烯酰胺 。比如我们日常吃的炸薯条、薯片、油条,以及这次被卷入风波的咖啡,在制作过程中都可能产生这种物质。1994 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丙烯酰胺列为 2A 类致癌物 ,即对人很可能致癌,此类致癌物对人致癌性证据有限,但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 。大量动物实验表明,丙烯酰胺可致大鼠多种器官肿瘤,包括乳腺、甲状腺、睾丸、肾上腺等。不过,目前对于人类而言,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日常饮食中摄入的丙烯酰胺一定会致癌,只是存在潜在风险。

咖啡中丙烯酰胺的来源

咖啡豆本身并不含丙烯酰胺,但在烘焙过程中,神奇的化学反应发生了。当咖啡豆被加热到 120℃以上,咖啡豆中的蔗糖和天冬酰胺会发生美拉德反应 。简单来说,这个反应就像是一场食材间的 “魔法聚会”,原本普通的蔗糖和天冬酰胺在高温的催化下,相互作用,生成了丙烯酰胺。而且,烘焙温度越高、时间越长,丙烯酰胺的生成量可能就越多 。一般咖啡豆的焙炒温度可达到 200 - 250℃,如此高的温度,也就难怪咖啡中会检测出丙烯酰胺了。

检测数据与实际风险

检测结果详情

在这次福建省消委会的检测中,59 款咖啡的丙烯酰胺含量数据清晰明了。其中,“陌刻咖啡” 的美式黑咖啡丙烯酰胺含量最高,为 30.4 微克 / 千克 ,而当换算成每杯的含量时,这 59 款咖啡中丙烯酰胺含量处于 3.39 - 10.20 微克 / 杯的范围 。像大家熟知的瑞幸、星巴克等品牌的咖啡,丙烯酰胺含量也都在这个低含量区间内 。从整体数据来看,虽然 59 款咖啡都检测出了丙烯酰胺,但含量确实都比较低,并非是让人谈之色变的高浓度致癌物状态。

风险量化分析

我们来做个简单的数学计算,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一下这个风险。根据 2010 年国际《食品与化学毒物学期刊》的研究,丙烯酰胺导致致癌的剂量为每天每千克体重摄入 2.6 - 16 微克 。以一个体重 60 公斤的成年人为例,每天摄入丙烯酰胺达到 156 微克(2.6×60)就可能达到致癌量 。而检测的咖啡中丙烯酰胺平均含量假设为 13 微克 / 千克 ,那么要喝到致癌剂量,需要每天饮用 12 公斤的咖啡 。大家可以想想,在日常生活中,谁能一天喝下 12 公斤的咖啡呢?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从实际摄入量的角度来看,正常饮用咖啡,因丙烯酰胺而致癌的风险极低。

品牌的回应与举措

面对这场来势汹汹的致癌物风波,瑞幸和星巴克这两大咖啡巨头自然不会坐视不理。
瑞幸客服迅速作出回应,坚定地表示:“我们提供的产品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可以放心饮用 。” 从瑞幸的回应中,能感受到他们对自家产品质量的自信。一直以来,瑞幸在咖啡豆的采购上就十分严格,与全球优质咖啡豆供应商合作,确保咖啡豆的品质上乘 。在烘焙工艺方面,瑞幸不断投入研发,采用先进的烘焙设备和技术,严格控制烘焙温度和时间,以在保证咖啡风味的同时,尽可能降低丙烯酰胺的产生。这次回应后,瑞幸也表示会持续关注咖啡品质相关问题,加强对各个生产环节的监控,一旦有新的行业标准或要求出现,会及时调整自身的生产流程,保证产品始终符合甚至超越标准。
星巴克方面,无论是客服电话的工作人员,还是门店的员工,都给出了类似的答复。他们强调星巴克的所有咖啡及饮品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星巴克福州万象商业广场分店的工作人员还特别解释道,所有咖啡饮品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丙烯酰胺,但每杯饮品中的含量都是微量 ,门店的饮品制作均符合标准且通过检测 ,“不能抛开剂量谈问题,现在的含量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一天喝几百杯才会致癌”。星巴克拥有一套成熟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从源头的咖啡豆种植,到中间的采购、烘焙,再到终端门店的制作,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质量把控。为了降低丙烯酰胺的含量,星巴克也在不断探索优化烘焙工艺,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确保饮品制作过程的规范,保障消费者喝到安全又美味的咖啡。

如何科学喝咖啡

推荐饮用量

虽然正常饮用咖啡因丙烯酰胺致癌的风险较低,但我们也要注意适量饮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华预防医学会食品卫生分会等五机构联合发布的《咖啡与健康的相关科学共识》中建议,普通成人每天咖啡因摄入量应控制在 400mg 以内 。一般来说,一杯 150ml 的纯咖啡,咖啡因含量大约在 100mg 左右,也就是说每天饮用不超过 4 杯纯咖啡是比较合适的 。如果你喝的是品牌咖啡,可以仔细查看包装标签上每杯咖啡因的含量,以此来计算自己的饮用量。要是你喜欢喝速溶咖啡,一小包 1.8 - 2g 的速溶咖啡,每天最多不超过 5 袋 。此外,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神经系统和骨骼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咖啡中的咖啡因可能会干扰他们的正常发育;老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对咖啡因的代谢能力减弱;孕期和哺乳期的女性,咖啡因可能会通过胎盘或乳汁影响胎儿或婴儿的健康;高血压人群喝咖啡可能会导致血压波动;青光眼患者以及有高眼压遗传倾向的人群,咖啡因可能会升高眼压;骨质疏松患者喝咖啡则可能会加重钙流失 。所以这些人群都不建议饮用咖啡。

选择低风险咖啡

如果你还是对咖啡中的丙烯酰胺心存顾虑,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选择丙烯酰胺含量较低的咖啡。在咖啡豆品种上,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咖啡品种主要有阿拉比卡咖啡、罗布斯塔咖啡 。其中,阿拉比卡咖啡的品质较高,口感丰富,并且丙烯酰胺含量相对较低 。像云南小粒咖啡,就属于阿拉比卡咖啡,因其独特的风味和较低的丙烯酰胺含量,深受咖啡爱好者的喜爱。从烘焙程度来看,有研究表明,咖啡豆进行浅度烘焙(烘焙 6 分钟、最终温度 147℃)或者深度烘焙(烘焙 18 分钟、最终温度 191℃)时,丙烯酰胺含量水平相对较低 。这是因为深度烘焙时间长,天冬酰胺和蔗糖消耗完全,类黑素含量逐渐增多,高温促进了丙烯酰胺与类黑素的亲核加成反应和丙烯酰胺的挥发,使其含量下降 。而中度烘焙(烘焙 11 分钟、最终温度 172℃)时,丙烯酰胺积累量最多 。在加工方式上,速溶咖啡一般低于现磨咖啡 。因为速溶咖啡在制作过程中,预干燥、喷雾干燥等环节会导致一部分丙烯酰胺的挥发 。虽然速溶咖啡在香气与风味上可能比不上现磨咖啡,但在追求低丙烯酰胺含量时,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理性看待,放心享受

回顾这次瑞幸、星巴克咖啡含致癌物事件,其实更多的是一场因信息不对称和公众对致癌物恐惧引发的风波。从丙烯酰胺的性质、咖啡中的来源,到检测数据背后的实际风险,再到品牌的积极回应与举措,以及科学喝咖啡的方法,我们不难发现,正常饮用咖啡并不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太大威胁 。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类似的食品安全问题,面对这些信息,我们要保持理性和冷静,不能盲目恐慌 。不能仅仅因为食品中检测出了所谓的 “致癌物”,就全盘否定它 。毕竟,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让我们放下不必要的担忧,继续享受咖啡带来的那一份香醇与美好,无论是在忙碌的清晨,还是慵懒的午后,让咖啡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温暖陪伴 。
 
微信
小程序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