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咖啡市场:从“小众爱好”到“全民热潮”的崛起之路

咖啡浪潮,席卷华夏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茶作为传统饮品,一直占据着中国饮品市场的主导地位。但近年来,咖啡这一外来饮品却在中国掀起了一阵强劲的浪潮,市场规模不断扩张。《2024 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显示,2023 年中国咖啡产业规模已达到 2654 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 17.14%,预计 2024 年将增至 3133 亿元,其增长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从消费数据来看,2023 年我国人均年饮用咖啡数量已达到 16.74 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养成喝咖啡的习惯。咖啡不再是小众的舶来品,而是走进了大街小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上海,这座充满时尚与活力的国际化大都市,咖啡门店数量领跑全国,总计 9553 家,占全国门店数高达 6.1% ,足见咖啡在这里的受欢迎程度。但上海并非个例,其他城市的咖啡市场同样发展迅猛,咖啡门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市场规模:蓬勃发展,潜力无限

近年来,中国咖啡市场规模增长迅速,从早期的小众市场逐步走向大众视野,成为消费领域的热门赛道。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 ,2015-2022 年期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从 470 亿元增长到 2007 亿元,年均增长率约为 20%,增速十分可观。2020 年受疫情影响,人们的消费习惯发生了一些变化,咖啡市场规模出现了爆炸式增长,达到 1364 亿元,同比增长 80%,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咖啡市场需求的韧性。即使在特殊时期,消费者对咖啡的喜爱依然不减,甚至有所增加。
2021 年,市场规模进一步增长至 1651 亿元,同比增长 20.9% 。到了 2023 年,中国咖啡产业规模更是达到了 2654 亿元,同比增长超过 30%,强劲的增长势头引人注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预测,2025 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2030 年将进一步增长至 18000 亿元 。如此巨大的增长空间,吸引了众多企业纷纷入局,无论是传统咖啡品牌,还是新兴的跨界参与者,都希望在这个充满潜力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竞争格局:群雄逐鹿,各显神通

中国咖啡市场的竞争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国际大牌、本土头部品牌以及新兴品牌纷纷角逐,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星巴克作为国际咖啡品牌的代表,早在 1999 年就进入中国市场,凭借其独特的 “第三空间” 理念,为消费者提供了除家和工作场所之外的舒适社交空间,迅速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 。星巴克门店通常选址在城市的核心商圈、写字楼等人流量大的黄金地段,店内装修风格简约而不失格调,营造出温馨、舒适的氛围。多年来,星巴克通过不断拓展门店网络,在中国一二线城市的繁华商圈和写字楼附近随处可见其门店,已经成为了咖啡文化的代名词。其品牌形象高端、时尚,深受中高端消费者的喜爱,在市场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然而,近年来本土品牌瑞幸咖啡的崛起,打破了星巴克在中国咖啡市场的部分垄断局面。瑞幸以其独特的营销策略和数字化运营模式迅速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2017 年成立以来,瑞幸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让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 APP 或小程序下单,享受外送服务,极大地满足了快节奏生活下消费者对便捷性的需求 。同时,瑞幸频繁推出新品,尤其是生椰拿铁等爆款产品,一经推出便迅速风靡市场,3 年累计销量超过 7 亿杯 ,精准地抓住了年轻消费者的口味偏好。在门店扩张方面,瑞幸更是展现出惊人的速度,2023 年迈入 “万店时代”,全年新增门店超过 8000 家 ,截至 2024 年,门店总数已突破 2 万家,成为中国门店数量最多的咖啡品牌之一。
除了星巴克和瑞幸这两大头部品牌,市场上还有众多新兴品牌和区域品牌也在积极抢占市场份额。Manner 以精品咖啡定位,凭借 “自带杯减 5 元” 等营销活动,吸引了不少追求品质的咖啡爱好者。其门店多为小店模式,装修简约,注重咖啡品质和手冲体验,在一二线城市的写字楼和社区周边拥有一批忠实粉丝 。Tims 天好中国则以 “咖啡 + 暖食” 的差异化策略,将加拿大的特色美食与咖啡相结合,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2019 年进入中国市场后,Tims 发展迅速,2024 年门店数量突破 1000 家 ,成为中国咖啡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之一。此外,一些区域品牌如云南的后谷咖啡、四川的 NOWWA 挪瓦咖啡等,也在本地市场深耕细作,凭借地域特色和独特的产品定位,赢得了当地消费者的认可。
在产品方面,各品牌不断推陈出新,除了传统的美式、拿铁等咖啡饮品,还纷纷推出了带有中国特色元素的新品,如瑞幸的茶咖系列,将中国传统茶元素融入咖啡中,碧螺之春拿铁、蓝柑铁观音拿铁等新品一经推出便受到消费者的热烈追捧 。星巴克也推出了如桂花绵云拿铁等具有中国风味的咖啡,以满足中国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口味需求。在价格方面,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分层。星巴克等国际品牌定位中高端,产品价格相对较高,一杯咖啡的价格通常在 30 元以上;瑞幸、Manner 等品牌主打性价比,价格多在 15 - 30 元之间;而一些新兴品牌和区域品牌则通过差异化定价,如幸运咖定位平价咖啡,人均消费在 15 元以下,以吸引不同消费层次的人群 。
渠道竞争也是咖啡市场竞争的重要方面。除了传统的线下门店,各品牌纷纷发力线上渠道。外卖平台的兴起,让消费者可以在家中或办公室轻松享受咖啡配送服务。同时,电商平台也成为咖啡品牌拓展市场的重要渠道,无论是速溶咖啡、挂耳咖啡还是咖啡豆,都在电商平台上拥有不错的销量。一些品牌还通过与便利店、商超等合作,推出即饮咖啡产品,进一步扩大产品的销售范围。

消费群体:多元需求,引领潮流

中国咖啡消费群体日益多元化,不同年龄、性别、地域的消费者对咖啡有着不同的需求和偏好。
从年龄层次来看,年轻人是咖啡消费的主力军。18 - 35 岁的年轻群体,尤其是 90 后和 00 后,他们生长在信息快速传播、文化多元交融的时代,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乐于尝试新的咖啡产品和口味 。这一群体注重咖啡的社交属性和个性化体验,咖啡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他们社交和展示个性的方式。在社交媒体上,常常能看到年轻人分享自己在特色咖啡馆的打卡照片,或是对新推出的咖啡饮品的评价。比如一些网红咖啡馆,凭借独特的装修风格和创意咖啡,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前去探店打卡,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门话题。同时,他们对咖啡的品质和口感也有一定的追求,愿意为高品质的精品咖啡支付相对较高的价格 。例如,一些主打精品手冲咖啡的店铺,虽然价格不菲,但依然受到年轻咖啡爱好者的青睐,他们享受手冲咖啡带来的独特风味和冲泡过程中的仪式感。
随着咖啡文化的逐渐普及,中老年群体对咖啡的接受度也在不断提高 。部分中老年人开始尝试喝咖啡,他们更注重咖啡的品质和口感,喜欢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享受一杯咖啡带来的闲适时光 。在一些城市的老牌咖啡馆里,经常能看到中老年人坐在窗边,慢慢品味着咖啡,享受着午后的宁静。与年轻人不同,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传统的咖啡口味,如美式、拿铁等,对咖啡的健康功效也较为关注,比如咖啡的抗氧化作用、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等 。
性别差异在咖啡消费中也有所体现。女性消费者在咖啡消费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在一线城市和咖啡爱好者群体中,女性占比接近六成 。她们注重咖啡的口感、品质以及咖啡店的环境氛围,常常将咖啡作为生活的调味剂,在闲暇时光与朋友相聚在咖啡馆,享受惬意的社交时光 。在选择咖啡时,女性可能会更倾向于口味柔和、奶香浓郁的拿铁、卡布奇诺等奶咖,也会对一些颜值高、包装精美的咖啡产品更感兴趣 。例如,瑞幸推出的生椰拿铁,凭借其清新的口感和可爱的包装,吸引了大量女性消费者。男性消费者则更看重咖啡的提神醒脑功效和口感体验,偏好口感醇厚、香气浓郁的咖啡,如美式咖啡或深度烘焙的意式浓缩咖啡 。在消费场景上,男性在工作场合饮用咖啡的频率相对较高,以帮助自己保持清醒和专注 。
地域差异同样显著。一线城市作为咖啡消费的前沿阵地,咖啡爱好者占比达 37% 。这里的消费者收入水平较高、教育背景良好、消费能力强,对咖啡品质和口感要求严苛 。以上海为例,这座城市拥有浓厚的咖啡文化氛围,咖啡店数量众多,各种国际知名品牌和本土特色品牌齐聚,消费者不仅追求高品质的咖啡,还注重咖啡的文化内涵和消费体验 。在上海的一些精品咖啡馆,消费者可以品尝到来自世界各地不同产地、不同烘焙方式的咖啡豆,感受咖啡的丰富风味 。二线城市的咖啡消费增长迅速,消费者占比 32% 。随着咖啡品牌的市场下沉,二线城市的消费者也有了更多接触咖啡的机会,他们注重性价比与便捷性,青睐价格适中、品质稳定的咖啡产品 。许多连锁咖啡品牌在二线城市积极布局,通过推出优惠活动和便捷的外卖服务,吸引了大量消费者 。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咖啡消费逐渐兴起,消费者对咖啡的接受度不断提升,喜欢尝试新奇有趣的咖啡产品 。这些地区的咖啡市场潜力巨大,成为各大咖啡品牌未来拓展的重点方向 。

发展趋势:创新变革,前景光明

展望未来,中国咖啡市场充满机遇与挑战,呈现出诸多令人瞩目的发展趋势。
在产品创新方面,多元化和个性化成为关键词。咖啡产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口味和品类,越来越多的中式元素融入其中,创造出独具中国风味的特色咖啡饮品 。除了前面提到的瑞幸的茶咖系列、星巴克的桂花绵云拿铁,市场上还涌现出了诸如陈皮美式、黑芝麻拿铁等融合了中式食材的创新咖啡 。一些品牌还推出了季节限定款咖啡,如春天的樱花拿铁、秋天的栗子拿铁等,满足消费者在不同季节对口味的独特需求 。同时,随着消费者对咖啡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精品咖啡市场迅速崛起。精品咖啡强调咖啡豆的高品质、独特风味以及精细的制作工艺,为消费者带来更纯粹、更丰富的味觉体验 。越来越多的精品咖啡馆专注于单一产地咖啡豆的烘焙和冲泡,让消费者能够品尝到来自不同产地的独特风味,如埃塞俄比亚咖啡豆的果香、哥伦比亚咖啡豆的坚果香等 。
线上消费持续火热,数字化转型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电商平台的发展,线上咖啡销售渠道日益多元化。消费者不仅可以通过电商平台购买速溶咖啡、挂耳咖啡、咖啡豆等产品,还能通过外卖平台轻松享受现磨咖啡的配送服务 。根据相关数据,咖啡品类在抖音平台的销售额同比增长 110% ,显示出线上消费的强劲增长势头。咖啡品牌纷纷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推荐 。通过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记录、偏好等数据,品牌可以为消费者推送符合其口味和需求的咖啡产品,提高消费者的购买转化率 。一些咖啡品牌还推出了线上会员制度,为会员提供专属的优惠、积分和定制化服务,增强消费者的粘性和忠诚度 。
健康意识的提升使得健康型咖啡备受青睐。消费者对咖啡的健康属性愈发关注,低脂、0 蔗糖、添加天然食材的健康咖啡产品受到广泛欢迎 。黑咖啡凭借其低热量、高抗氧化性的特点,成为众多追求健康生活方式消费者的首选 。一些品牌推出的添加了膳食纤维、维生素、益生菌等成分的功能性咖啡,也在市场上崭露头角 。例如,瑞幸的 “百大卡” 系列通过精准控制热量,配合膳食纤维和维生素添加,2024 年 Q2 销量突破 2000 万杯 ;隅田川推出的 “黑咖啡 + 胶原蛋白” 冻干产品,在天猫速溶咖啡类目排名前三,月销超 50 万件 。
消费场景日益多样化,“咖啡 +” 模式不断涌现 。咖啡不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载体 。除了传统的咖啡馆、办公室、家庭等消费场景,咖啡与其他业态的融合创造出了更多新颖的消费场景 。“咖啡 + 书店” 模式将阅读与咖啡相结合,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宁静、舒适的阅读和休闲空间 ,如西西弗书店内的矢量咖啡,消费者可以在阅读的同时,品味一杯香醇的咖啡,享受惬意的时光 。“咖啡 + 文创” 模式则将咖啡与文化创意产品相融合,通过举办咖啡文化展览、文创产品展销等活动,传播咖啡文化 ,一些咖啡馆会定期举办咖啡拉花比赛、咖啡品鉴会等活动,吸引了众多咖啡爱好者的参与 。“咖啡 + 运动” 模式也逐渐兴起,一些运动场馆内开设了咖啡馆,为运动后的消费者提供能量补充和休息的场所 。此外,随着露营、野餐等户外活动的流行,便携式咖啡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一些品牌推出了适合户外场景的挂耳咖啡、冻干咖啡粉等产品 。

咖啡未来,大有可为

中国咖啡市场正以蓬勃的姿态向前发展,市场规模持续扩张,竞争格局多元且充满活力,消费群体日益多元化,发展趋势也呈现出创新、融合的特点。从市场规模来看,不断攀升的数据预示着其巨大的潜力;在竞争格局上,各大品牌的激烈角逐推动着行业的发展与创新;消费群体的多元化需求促使咖啡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多样;而发展趋势中的产品创新、线上消费增长、健康意识引领以及消费场景的拓展,都为咖啡市场的未来描绘出一幅充满机遇的蓝图。
无论是咖啡行业的从业者,还是对咖啡文化感兴趣的爱好者,又或是关注消费市场动态的投资者,都不应忽视中国咖啡市场这片充满潜力的领域。让我们共同期待中国咖啡市场在未来能够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优质的咖啡产品和独特的消费体验,同时也推动咖啡文化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