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非洲:从咖啡豆到咖啡王国的传奇之旅

咖啡起源:非洲大陆的金色种子

咖啡,这颗被誉为 “黑色黄金” 的豆子,其起源可追溯至千年前的非洲大陆。传说在埃塞俄比亚的卡法省,一位牧羊人偶然发现羊群在食用了一种红色果实后变得异常兴奋,活力满满。好奇的牧羊人自己也尝了尝,随即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振奋,咖啡就这样被发现了。起初,当地人将咖啡果实磨碎,与动物脂肪混合制成丸子,当作珍贵的能量补充剂,后来逐渐演变成了饮品 。
随着时间的推移,咖啡从埃塞俄比亚出发,沿着贸易路线传播到阿拉伯半岛。在也门,咖啡找到了适宜生长的环境,开启了规模化种植的篇章。当时的阿拉伯人对咖啡的种植和贸易严格保密,使得也门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咖啡出口地。15 世纪末,咖啡经威尼斯商船传入欧洲,瞬间风靡,从贵族阶层的奢侈品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咖啡馆如雨后春笋般在欧洲各大城市涌现,成为人们社交、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

埃塞俄比亚:咖啡之乡的千年传奇

埃塞俄比亚,这片被称为 “咖啡摇篮” 的神奇土地,拥有着无可比拟的咖啡种植历史 。早在公元 11 世纪,这里就已经有了咖啡树的身影,是全球公认的阿拉比卡咖啡发源地。与许多咖啡生产国不同,埃塞俄比亚的咖啡并非由殖民者引入,而是源自本土的野生或 “半野生” 咖啡树 。这些咖啡树大多生长在约占国土面积一半的海拔 1500 米的高原上,享受着大自然最纯粹的滋养。
埃塞俄比亚之所以能孕育出顶级的咖啡豆,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密不可分。境内以山地高原为主,中西部高原占据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二,东非大裂谷纵贯全境,平均海拔近 3000 米。高海拔使得咖啡果生长速度缓慢,有利于有机酸与芳香物质的积累,造就了咖啡独特的风味 。其气候条件也堪称完美,全境位于北纬 3 - 15 度间,虽靠近赤道,但地势较高,西部、西南、南部和东部的咖啡产区年均气温介于 15 - 24 摄氏度,昼夜温差大,冬季无霜,为阿拉比卡咖啡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环境 。年均雨量充沛,约 1500 - 2500 毫米,干湿季分明,且热带阔叶林为咖啡树提供了最佳的遮荫环境 。土壤类型丰富多样,东部的哈拉地区属于中生代土层,由砂岩和碳酸钙构成;而耶加雪菲、西达摩等地则是矿物质丰富的火山岩土,土壤酸碱值在 pH5 - pH6.8 之间,遮荫树的落叶还能化作有机肥料,为咖啡树的生长源源不断地提供养分 。
在品种方面,埃塞俄比亚堪称咖啡的基因宝库,境内的咖法森林内有多达上千种原生种咖啡 。这里的咖啡种植户大多采用对环境友好的传统种植方式,形成了全球最多元化的咖啡栽植系统,包括森林咖啡、半森林咖啡、田园咖啡、栽植场咖啡四大系统 。其中,90% 的咖啡出自田园、森林与半森林。森林咖啡是咖啡树与其他作物在原始森林中共存,完全自然生长,农户定期采摘;森林 - 半森林咖啡的种植区介于森林与农户生活范围周边,农户会对咖啡树进行一定管理并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田园咖啡最为常见,是在农户生活区周边种植,多为农户自行栽种;栽植场咖啡则类似中南美的企业化科学化管理,由大的私有种植者经营,拥有较多处理设施与生产能力 。
不同产区的埃塞俄比亚咖啡有着各自独特的风味。耶加雪啡以其独特的花香和柑橘类风味闻名于世,仿佛是将春天的花园和酸甜的柑橘果园融入了一杯咖啡之中。这里的咖啡树生长在高海拔地区,清新的空气和丰富的土壤条件赋予了咖啡清爽且层次丰富的口感,无论是浅度烘焙还是深度烘焙,都能展现出迷人的魅力 。西达摩咖啡具有甜美的莓果风味和丰满的果酸,口感浓郁。产区内多样的土壤种类、微型气候以及丰富的原生咖啡种,共同造就了其独特的风味。当地肥沃的火山土壤和适宜的海拔高度,使得咖啡果在生长过程中积累了充足的糖分和风味物质 。古吉咖啡常常带有甜美的浆果和果酱风味,并伴有微妙的酸味和厚重的口感 。产区内肥沃的黑土地和较大的昼夜温差,为咖啡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咖啡树能够茁壮成长,产出高品质的咖啡豆 。哈拉尔产区的咖啡以独特的香料风味和浓郁酒香享誉全球,香气复杂浓郁,常带有肉桂、葡萄干和巧克力的香味,每一口都仿佛是一场香料与酒香交织的盛宴 。
在咖啡的加工处理上,埃塞俄比亚有着严格的流程。采摘时,只选取已经成熟并且成色最红的咖啡果实,采摘后的果实会被小心保护,避免阳光直晒,集中放置在竹篮中防止与土壤接触 。加工过程从手工挑选开始,经过机器洗涤,然后进行天然发酵和日晒,以达到最佳潮湿度标准 。最后,再经过精心的手工挑选和包装,确保每一袋出口的咖啡豆都品质上乘 。其分级方式也别具一格,水洗处理的豆子最高级是 Grade1 - G1,日晒的最高等级是 Grade3 - G3 。现行的分级方式是由埃塞俄比亚商品交易所(ECX)制定的,综合考虑物理属性特征与杯测风味特征来进行评分定级 。

肯尼亚:非洲咖啡的品质标杆

肯尼亚咖啡的历史,始于 19 世纪末。1893 年,法国传教士首次将咖啡带入这片土地,为肯尼亚的咖啡种植拉开了序幕 。随后,英国殖民者发现肯尼亚中部的火山土肥沃,海拔在 1500 米至 2100 米之间,气候温润,是阿拉比卡咖啡生长的理想环境,于是迅速开启了咖啡种植的商业化进程 。尽管这段历史伴随着殖民掠夺的伤痛,但也为肯尼亚咖啡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肯尼亚的咖啡树主要栽种于海拔 1400 - 2000 米的区域,生长区域集中在 Ruiri、Thika、Kirinyaga、Mt. Kenya West、Nyeri、Kiambu 和 Muranga 等地,以 Mt.Kenya 及 Aberdare 的山麓为主 。高海拔使得咖啡果实生长周期更长,有利于咖啡豆积累更多的风味物质。同时,火山土壤富含矿物质,为咖啡树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这里的气候条件也十分优越,一年可以收获两次,降水时间与咖啡树的开花周期完美配合,为咖啡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
在品种方面,肯尼亚拥有多个优质品种。SL28 和 SL34 是肯尼亚最具代表性的品种,由斯科特实验室(Scott Laboratories)在 1930 年培育而成 。SL28 拥有法国传教士、摩卡、也门铁比卡的混合血统,带有很棒的甜感、平衡感和复杂多变的风味,以及显著的柑橘、乌梅特色 。SL34 则具有出色的酸度和水果风味 。此外,Ruiru11、Batian 等品种也在肯尼亚广泛种植,它们具有抗病性强、产量高等特点 。
肯尼亚咖啡采用独特的水洗处理方式,这种处理方法能够去除咖啡豆的杂质,使咖啡的口感更加纯净 。在处理过程中,咖啡果实首先会被采摘下来,然后经过去皮、发酵、水洗、干燥等一系列步骤 。其中,发酵过程尤为关键,合适的发酵时间和温度能够使咖啡豆产生独特的风味 。干燥后的咖啡豆会进行筛选和分级,以确保每一袋出口的咖啡豆都符合高品质标准 。
肯尼亚对咖啡品质的管控极为严格,其分级制度依据大小颗粒及形状分为 AA、AB、C、E、PB、TT、T、ML、MH 等 。E 级为象豆,尺寸大且产量相对较少;PB 为圆豆,形状呈椭圆形,因产量稀少,价格通常比其他扁平豆更贵 ;AA 级是市场上最为常见的高品质等级,一般生长在海拔约 6600 英尺以上,尺寸较大,颗粒大小为 17/18 目 ;AB 级颗粒大小为 16/17 目 ;C 级是较小颗的豆子,颗粒大小在 14 目以下 ;TT、T、ML、MH 等级相对较低 。除了基本分级,AA 和 AB 等级之后还会有品质描述的后缀,如 FAQ(杯测分数 83 - 84 分)、Plus(杯测分数 84 - 86 分)、TOP(杯测分数 86 分以上) 。此外,咖啡豆在采收完成后,会由政府设立的官方单位 “肯尼亚咖啡局”(Coffee Board of Kenya,简称 CBK)统一管理,在首都奈洛比(Nairobi)的咖啡交易所进行每星期例行一次的拍卖会 。整个拍卖过程严格规范,确保了咖啡的品质和价格的公正性 。

坦桑尼亚:乞力马扎罗山下的咖啡香

坦桑尼亚,这片位于非洲东部的神奇土地,拥有着独特的咖啡种植历史和风味。其咖啡种植最早可追溯到 19 世纪,当时作为德国殖民地,咖啡由德国人引入,最初在北部的 Bukoba 地区种植 。然而,由于与当地人的冲突,种植进展缓慢,后来逐渐转移到其他区域,主要集中在北部 。坦桑尼亚独立后,政府大力发展咖啡产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咖啡产业也成为了该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
坦桑尼亚的咖啡产区主要集中在北部、西部和南部。北部的乞力马扎罗山地区是最著名的产区,这里拥有肥沃的火山土壤,为咖啡树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乞力马扎罗山海拔高达 5895 米,是非洲大陆的最高峰,山顶常年积雪 。咖啡种植在海拔 1050 - 2500 米的地区,高海拔使得咖啡果实生长周期长,有利于风味物质的积累 。纯净的溶雪水源为咖啡树的生长提供了优质的灌溉条件 。产区内的阿鲁沙(Arusha)、奥尔德亚尼(oldeani)也围绕着乞力马扎罗火山,同样具备良好的咖啡种植条件 。
除了乞力马扎罗山地区,坦桑尼亚的南部和西部也有优质的咖啡产区。南部的鲁伍马(Ruvuma)产区,咖啡种植多在 Mbingo 地区,海拔 1200 - 1800 米,这里的咖啡被认为具有产出高质量咖啡的潜力 。姆贝亚(Mbeya)产区位于坦桑尼亚南部 Mbeya 市周边,是高价值外销作物如咖啡、茶叶、可可和香料的重要产区 。西部地区的塔里梅(Tarime)和基戈马(Kigoma)等产区,也为坦桑尼亚的咖啡产业贡献着独特的风味 。
坦桑尼亚的咖啡种植结构以小农种植为主,约 90% 的咖啡产自 45 万小农户,其余 10% 来自较大的庄园 。这种以小农为主的种植模式,使得咖啡的生产更具多样性和特色 。该国的咖啡收获期因产区而异,北部和南部的阿拉比卡咖啡收获期在 7 月 - 12 月,而西部地区的收获期在 5 月 - 10 月 。
在品种方面,坦桑尼亚的咖啡以阿拉比卡为主,占比约 70%,主要品种包括波旁(Bourbon)、肯特(Kent)、尼亚沙(Nyasa)等 。波旁咖啡果实短小、圆润,果肉和种子的密度很高,通常甜度高,酸度明亮,但产量相对较低,且易受锈叶病影响 。肯特是印度发现的铁皮卡混血品种,具有产量高且抗病力强的特点 。此外,还有约 30% 的罗布斯塔咖啡,主要种植在海拔 800 - 900 米的地区 。
坦桑尼亚咖啡多采用水洗的处理方式。咖啡农采摘后,会将咖啡果实送到最近的处理厂进行加工 。处理过程首先将咖啡果实中掺杂的杂质进行筛选剔除,然后去除咖啡果肉以及外果皮 。接着,将其送入发酵池内,通过发酵将黏连在内果皮上的果胶层去除 。清洗干净后再进行干燥处理 。这种水洗处理法能够使咖啡的口感更加纯净,突出咖啡本身的风味 。其分级方式和肯尼亚相同,以咖啡豆的大小进行分级 。在筛选时让咖啡生豆通过带有固定尺寸孔洞的筛网,筛网的数字越大表示咖啡生豆的颗粒越大 。AA 级颗粒大小在 17 - 18 目之间(7.20mm 网筛),AB 级在 15 - 16 目之间(6.8mm - 6.2mm 网筛),PB 级为圆形生豆,约占所有咖啡豆数量 10%,C 级在 12 - 14 目之间(4.8mm - 5.6mm 网筛) 。
坦桑尼亚咖啡有着独特的风味。与邻国肯尼亚咖啡相比,少了些明亮的酸气,更显柔和温顺 。其酸质较为柔和,有着更浓厚的质感和浓香,整体风味更为平衡 。北部地区的咖啡香气十足,酸度明亮,口感醇厚,得益于肥沃的火山土,还带有矿泉水般的甘甜 。南部地区的咖啡拥有丰富的花香,口感顺滑且带优雅的果酸 。例如,乞力马扎罗山产区的咖啡具有典型的非洲咖啡豆特色,有着浓厚的质感和柔和的酸度,还散发出细腻的芬芳,含有葡萄酒和水果的香气 。中度或中度以上烘焙后,香气浓郁,适合做单品咖啡 。

布隆迪:新兴咖啡产区的崛起

布隆迪,这个素有 “千山之国” 美誉的非洲国家,近年来在国际精品咖啡界崭露头角,成为备受瞩目的新兴咖啡产区 。其咖啡种植历史可追溯到 1930 年,由比利时殖民者引进,此后咖啡产业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咖啡出口占出口总额近 90% 。
布隆迪平均海拔 1600 米,火山土壤富含矿物质,年降雨量 1200 毫米,昼夜温差大,为咖啡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境内咖啡树多生长在海拔 1200 - 2000 米的区域,主要产区包括恩戈齐、基特加、穆因加、卡扬扎、吉特加和布琼布拉农村等省 。这里的咖啡种植以小农模式为主,约 80 万户家庭、占总人口近 10% 的人以种植咖啡为生,许多咖啡园面积不足两公顷,农户常将咖啡树与香蕉、豆类等作物间作,形成独特的生态混合农林系统 。
布隆迪大部分咖啡为波旁种,这种咖啡被业内人士誉为 “上品” 。其独特的 “双重水洗法” 工艺是造就咖啡独特风味的关键 。鲜果脱皮后,需经历两次发酵,第一次干发酵 12 - 24 小时去除果胶,第二次湿发酵 12 小时增强甜感,最后在高架床上缓慢干燥,整个过程需 10 - 20 天 。通过这种工艺处理的咖啡,呈现出甜感高、酸质细腻、口感圆润的独特风格,还带有柑橘、葡萄、巧克力等香气,酸度明亮且层次丰富 。2015 年,布隆迪北部省份卡扬扎产区的咖啡在国际精品咖啡豆竞赛 “卓越杯” 中斩获 91.09 的高分,进一步提升了布隆迪咖啡的国际知名度 。
为推动咖啡产业发展,布隆迪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 。在政策方面,成立了国家咖啡董事局、咖啡行业监管局、布隆迪咖啡行业协会、全国咖啡农协会联盟等相关机构 。国家咖啡董事局负责监管和执行咖啡行业规则,提供市场信息和政策指引,提升品牌影响力;咖啡行业监管局制定分级标准,把控咖啡质量;全国咖啡农协会联盟拥有众多山区协会,为咖啡农提供技术支持,保护其利益 。政府还推进私有化改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先进种植技术,投资加工设施,改善存储和运输条件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鼓励咖啡农采用覆盖作物保水、修建梯田等措施,同时积极推广抗病咖啡品种,如杰克逊、米比里济等,并建立病虫害预警系统 。
尽管布隆迪咖啡产业发展迅速,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咖啡豆加工环节主要依赖手工,效率较低;出口需经坦桑尼亚转运,物流成本较高 。不过,随着与欧盟合作建设 “东非咖啡走廊”,跨境运输不断优化,同时私营企业引入太阳能干燥设备,加工效率得到了有效提升 。2024 年 9 月,中国海关总署宣布允许符合相关要求的布隆迪咖啡豆进口中国,这为布隆迪咖啡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咖啡豆价格从每公斤 2 - 3 美元上涨至 6 - 6.5 美元,咖啡农收益增加,种植积极性空前高涨 。中国自 2009 年起累计向布隆迪派遣了 6 批农业专家组,农业援助领域正逐渐向咖啡产业延展,助力布隆迪咖啡提升品质和附加值 。

刚果民主共和国:战乱后的咖啡希望

刚果民主共和国,这片土地曾在 1970 年代是非洲主要的咖啡出口国之一 。然而,自 1990 年代起,长达数十年的内战和政治动荡给咖啡产业带来了沉重打击 。贫困、疾病肆虐,冲突致使六百万人丧生,数千人被迫流离失所 。咖啡出口量从 1970 年代后期的每年 12 万吨骤降至 2002 年的每年 10,000 吨 ,咖啡产业几乎陷入绝境 。
尽管困难重重,刚果民主共和国仍在努力重新崛起为重要的咖啡产地 。自 2010 年起,在国际非政府组织和国家发展机构的资助下,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了合作社 。2012 年,刚果政府更是拨出 1 亿美元投资咖啡行业,重点发展南基伍省等优质阿拉比卡咖啡产区 。该国的私营部门也积极投资,助力咖啡产业的振兴 。在短短十年内,刚果阿拉比卡的出口量从 8000 - 9000 公吨增长到每年约 12,000 吨 ,展现出咖啡产业复苏的希望 。
刚果民主共和国拥有多个优质咖啡产区 。伊图里地区位于该国北部,跨越 5200 平方公里,与乌干达和阿尔伯特湖接壤 。这里的地形崎岖,山脉与深谷交错,土壤为肥沃的粘土沙质土,非常适合种植优质咖啡 。咖啡生长在海拔 1600 至 1900 米之间,带有甘蔗、葡萄柚、西梅和黑加仑的味道,口感均衡,酸度适宜 。然而,该地区的咖啡常面临被偷运到乌干达的问题,由于缺乏保护国内市场的良好法规,许多伊图里咖啡越过边界,影响了当地咖啡产业的发展 。
大诺德地区位于北基伍,占地近 25,000 平方公里,是刚果民主共和国生产力最高的地区之一 。这里的咖啡产量丰富,生长在海拔 1200 至 2200 米之间,同时生产大量的阿拉比卡咖啡和罗布斯塔咖啡 。该地区还是 Rwenzori 山脉的所在地,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了咖啡独特的风味 。在大诺德地区的咖啡中,能品尝到带有热带水果、柠檬和蜂蜜的香气,口感中等,酸度类似柑橘 。
小北地区位于北基伍省,占地面积 10,000 平方公里,包括 Masisi、Rutshuru、Nyiragongo 和 Walikale 等咖啡种植区 。这里与维伦加国家公园接壤,咖啡生长在富含粘土的桑迪火山土壤中,海拔在 1400 到 1800 米之间 。该地区的咖啡具有光滑的口感,类似柑橘的酸度,以及黑莓、葡萄和柠檬的味道 。得益于当地的环境可持续性倡议,小北地区的咖啡品质不断提升 。
Bord du Lac 地区位于该国与卢旺达接壤的阿尔伯廷大裂谷,由 Kabare、Kalehe 和 Idjwi 岛三个主要产区组成 ,面积刚刚超过 7300 平方公里 。这里是 SOPACDI 和 Muungano 等著名咖啡合作社的所在地,咖啡生长在海拔 1450 到 1800 米之间,种植条件优越 。在 Bord du Lac 地区的咖啡中,能品味到热带水果、苹果、茉莉花、巧克力、咖啡花、橙和黑莓的香气,风味十分独特 。
鲁子子地区位于刚果民主共和国的东南地区,与卢旺达和布隆迪接壤 。这里是火山地区,最常用的品种是波旁咖啡 。该地区占地约 16,000 平方公里,海拔从 1400 到 2400 米不等,咖啡带有类似柑橘的果味,口感中等,具有柠檬、热带水果和甜瓜的风味 。由于与邻国接壤,该地区的咖啡风味与卢旺达和布隆迪的咖啡有相似之处 。
然而,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咖啡产业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在腐败方面,透明国际在 “腐败感知指数” 中将刚果民主共和国列为 180 个国家中第 168 位,该国的腐败现象严重 。对于咖啡产业来说,腐败导致运输延误,士兵或公职人员可能会设置路障,让运输中的咖啡无限期停留 。同时,腐败还体现在对农产品出口征收高额税收,这使得刚果咖啡经常被偷运到邻国,并以其他产地的咖啡名义出售 。此外,咖啡生产还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道路状况差、缺乏清洁水和电力供应等,都给咖啡的种植、加工和运输带来困难 。
尽管困难重重,但近年来,发展组织和精品咖啡协会的援助为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咖啡产业带来了新的生机 。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通过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和培训,帮助当地咖啡农提高种植和加工技术,改善咖啡品质 。例如,一些组织帮助咖啡农建立可持续的种植方法,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提高咖啡的产量和质量 。星巴克等国际咖啡企业也参与到刚果东部基伍湖的农业振兴项目中,收购当地咖啡,为咖啡农提供了稳定的市场渠道 。刚果民主共和国最好的咖啡具有浓郁的口感和奶油般的口感,带有深沉而浓郁的风味,如浆果、核果、棕色香料和潜在的酸性柑橘味 。随着各方的持续努力,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咖啡产业有望在未来实现更大的发展 。

卢旺达:从创伤中复苏的咖啡之光

卢旺达,这个被称为 “千山之国” 的非洲内陆国家,咖啡种植历史充满了曲折与艰辛 。1904 年,德国传教士将咖啡引入这片土地,开启了卢旺达咖啡种植的篇章 。在比利时殖民者的统治下,咖啡产业虽有发展,但主要以大批量、低档的咖啡生产为主,增长速度缓慢 。1930 年代,咖啡生产达到顶峰 。然而,1994 年的种族灭绝事件成为了卢旺达咖啡产业的沉重打击,超过 80 万人在 100 天内被谋杀,超过 25 万妇女被强奸,经济和咖啡行业基础设施崩溃,咖啡产量降至最低点 。
种族灭绝和战争结束后,卢旺达人民团结一致,努力寻找更加美好的未来,咖啡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为了恢复主要经济作物部门,第三波咖啡运动应运而生,该运动的重点是改进咖啡生产系统 。诸如通过联系促进卢旺达农业的伙伴关系(PEARL)和促进农村企业和农业发展的可持续伙伴关系(SPERAD)等组织纷纷提供帮助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卢旺达的咖啡生产在过去十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九大阿拉比卡咖啡生产商,也是该国最大的出口商,咖啡种植为超过 450,000 名小农提供了生计 。
卢旺达拥有咖啡生产的理想自然条件 。全境多山地和高原,大部分咖啡树种植在海拔 1500 - 2000 米的区域,高海拔使得咖啡果实生长周期长,有利于风味物质的积累 。这里的土壤富含矿物质,年降雨量充足,约为 1200 - 1600 毫米,气候温和凉爽,年均气温在 18 - 22℃之间,为咖啡树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
卢旺达的咖啡种植以小农模式为主,全国约有 50 万咖啡种植者,每个咖啡农平均照顾 150 - 300 株咖啡树,耕种面积大多小于 1 公顷,属于微小农 。由于无力自己负担处理厂,咖啡农在采收完咖啡樱桃后,都会马上交给地区里面的处理站进行处理 。
在品种方面,卢旺达 90% 以上的咖啡为波旁种,这种咖啡具有独特的风味潜力 。波旁咖啡最初风靡整个拉丁美洲,但由于抗病性差,在许多国家的种植逐渐减少 。相比之下,卢旺达的波旁种仍享有优势,具备较好的抗病性,能够抵御一般的自然灾害 。此外,还有小部分农民栽种波旁变种 BM - 139 及 Jackson 。
卢旺达咖啡多采用水洗处理法,这种处理方法能够使咖啡的口感更加纯净,突出咖啡本身的风味 。处理过程如下:咖啡果实采摘后,首先进行浮选,去除密度不足的果实 。接着,脱去果皮果肉,将带有果胶的咖啡豆静置水池发酵 12 - 18 小时,利用天然酶分解果胶 。发酵完成后,用清水洗去果胶层 。最后,将干净的尚存羊皮的咖啡豆送去进行干燥,通常在网床上干燥 15 - 22 天,让咖啡生豆的含水率降至 11% - 13% 左右 。在干燥过程中,咖啡农会定期翻动咖啡豆,让晾晒更均匀,同时拣选出品质不好的豆子舍弃 。为了避免咖啡沾染泥土的杂味,晾晒时会将咖啡放置于非洲棚上,这样通风效果更好,也能规避发霉的情况发生 。
卢旺达咖啡以其独特的风味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一席之地 。其口感平衡度高,具有柔软、浓香、颗粒饱满的特点 。风味上带有水果甜味和浓郁的青草芳香,还常常伴有花香、柑橘、巧克力等香气 。例如,南部的 Huye 山区、Nyamagabe 地区由于海拔较高,咖啡豆具有花香和柑橘的酸质;而西部 Kivu 湖畔的 Nyamasheke 地区,盛产口感丰富、芳香、多汁的优质咖啡 。烘焙得当的水洗卢旺达,干香具备烤花生的坚果特质,伴随香料和木材香气;湿香薰衣草、青草芳香浓烈,温度下降一点后水果般的甜度上升,薰衣草味下降;口感干净且醇厚度高,回韵好,香气持久,酸度较为柔和,整体感觉饱满舒展 。
为了提升咖啡产业的发展水平,卢旺达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 。成立了国家农业出口发展局(NAEB),重点提升咖啡出口,赚取外汇 。NAEB 雇有 200 位植物学家和杯测师,会定期到水洗站检视质素,并教育农民土壤管理、有机种植、修剪、除虫和采摘等知识 。2008 年,卢旺达第一次举办了超凡杯竞赛(COE,Cup of Excellence),这也是非洲国家有史以来的第一届 COE 。通过 COE 的在线竞标系统,买家得以找到最优质的咖啡批次,进而把卢旺达的咖啡推广到了更广阔的市场 。在 2008 年美国精品咖啡协会 SCAA 所举办的 COE 大赛中,卢旺达阿诺美加极品水洗波旁,击败了牙买加蓝山 1 号和苏门答腊曼特宁 G1 特选,成功卫冕冠军,这进一步提升了卢旺达咖啡的国际知名度 。
尽管卢旺达咖啡产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在 2008 - 2014 年期间,卢旺达咖啡曾两次在 COE 比赛中出现马铃薯味,这是一种生豆品质上缺陷的表现,导致其被取消竞赛资格 。马铃薯味形成的原因可能是昆虫在咖啡果实留下细菌所致,这对咖啡产量产生了较大的破坏力 。此外,咖啡生产主要依赖小农模式,生产规模较小,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咖啡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不过,随着国际市场对精品咖啡的需求不断增加,以及卢旺达政府和相关组织对咖啡产业的持续支持与投入,卢旺达咖啡有望在未来取得更大的突破,继续在国际咖啡舞台上绽放光彩 。

其他重要咖啡生产国概述

除了上述几个主要的咖啡生产国,非洲还有一些国家在咖啡豆生产领域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乌干达,作为非洲罗布斯塔咖啡的主要产地之一,横跨赤道,境内多高山和湖泊,气候温和,为咖啡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 。其咖啡产量居非洲前列,占出口总量的 70% 以上 。该国咖啡有着独特的风味,不是强调上扬香气的类型,而是有着低沉的水果熟香、如红酒的滋味,加上厚实的醇厚度,还带点温和的土壤味,在风味特性上与东非其他产国差异较大,反而有点类似亚洲印尼苏拉维西・托拿加咖啡以及爪哇国有庄园咖啡 。主要出口至欧盟,其中瑞典、意大利等国是其最大的咖啡购买国 。
科特迪瓦也是非洲重要的咖啡生产国之一,咖啡产量居非洲第三位,世界第十二位 。该国以生产罗布斯塔咖啡为主,在 20 世纪 80 年代早期,曾是世界上第三大咖啡生产国,如今仍是世界上第五大咖啡生产国 。科特迪瓦咖啡以其独特的风味和较高的性价比受到国际市场的青睐,虽然从未出产过质量最佳的咖啡,但在国际咖啡市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其咖啡产业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咖啡树老化、缺少投资等,但政府已采取积极措施,重新组建全国咖啡管理委员会,将一些生产活动转交给私人公司管理,还为生产高质咖啡的农夫提供最低价格保障,并鼓励出口商直接从农夫手中购买 。

非洲咖啡的未来展望

非洲咖啡产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机遇来看,全球咖啡市场持续扩张,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的咖啡消费需求增长迅猛,为非洲咖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随着消费者对精品咖啡认知的加深,对独特风味、高品质咖啡豆的追求愈发强烈,非洲咖啡凭借其独特的风土条件和丰富的品种资源,在精品咖啡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以埃塞俄比亚的耶加雪啡、肯尼亚的 AA 咖啡为代表的非洲精品咖啡,在国际市场上备受赞誉,价格也相对较高,这为非洲咖啡产业的升级和发展提供了方向 。
中非经贸合作的不断深化也为非洲咖啡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国连续多年保持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地位,通过中非经贸博览会和湖南自贸区等平台,非洲咖啡进入中国市场的通道大幅缩短,成本降低 。2024 年前 7 个月中非贸易额达 1.19 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中国咖啡市场的快速增长,为非洲咖啡提供了庞大的消费市场 。同时,中国在农业机械、物联网技术等领域的优势,能够助力非洲咖啡产业提升种植和加工技术,实现产业升级 。例如,为埃塞俄比亚合作社提供智能灌溉系统,为肯尼亚农场安装气象监测设备等,有助于提高咖啡产量和质量的稳定性 。
然而,非洲咖啡产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供应链与技术方面,非洲咖啡产业仍以小农经济为主,机械化程度低,加工技术落后 。多数合作社缺乏标准化处理设备,导致咖啡品质波动较大,难以满足国际市场对高品质咖啡的稳定需求 。全球咖啡产业链附加值集中在烘焙、品牌等环节,非洲主要出口咖啡生豆,利润微薄,在全球咖啡产业价值链中处于低端位置 。
市场竞争与品牌化方面同样存在问题 。全球咖啡市场被星巴克、雀巢等巨头主导,非洲咖啡需要突破 “原料供应商” 的定位,加强品牌建设 。尽管埃塞俄比亚、卢旺达等国的咖啡在精品市场受到一定关注,但区域性品牌建设滞后,消费者对非洲咖啡品牌的认知度有限,品牌影响力不足 。此外,气候变化对非洲咖啡产业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极端天气的增加可能导致咖啡产量下降、品质受损 。
展望未来,非洲咖啡产业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非洲各国政府应加大对咖啡产业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广先进的种植和加工技术 。咖啡企业和合作社要加强合作,建立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和质量控制体系,提升咖啡品质 。在品牌建设方面,要挖掘非洲咖啡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风味,加强品牌推广和营销,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同时,深化中非产能合作,中国可投资非洲咖啡深加工工厂,生产挂耳咖啡、冷萃液等高附加值产品,延长产业链 。通过电商直播、精品咖啡馆等多种渠道,提升非洲咖啡的消费认知 。推动 “咖啡 + 文旅” 模式,如开发肯尼亚咖啡庄园体验游等项目,促进咖啡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还应积极开发公平贸易认证,保障咖农收益,构建可持续的咖啡产业生态 。非洲咖啡产业的未来充满希望,只要充分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就一定能在全球咖啡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实现从 “咖啡出口国” 到 “咖啡价值国” 的跨越 。